2018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推進‘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鼓勵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開放創新資源,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創新創業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如何進一步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著力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然需求。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管理體制分析
2016年首批獲評“北京地區示范性創業中心”的高校囊括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28所院校。本研究采取實證研究的方式,通過選取首批獲評“北京地區示范性創業中心”的28所高校作為分析對象,以各高校就業創業工作網站、公開新聞報道和相關研究文獻作為資料來源,結合對相關高校就業創業部門工作人員的訪談,對相關高校的創新創業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工作特色開展調查研究,希望通過對比各高校的不同做法、總結經驗并分析不足,進而提出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相關建議。
從28所高校的創新創業管理體制來看,各高校均設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配置了工作人員,并且提供了必要的活動場地支持,為學校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1.設置創新創業工作機構,統籌發揮教育指導功能
調研發現:為開展創新創業工作,各高校都成立了專門負責創新創業工作的指導部門。從機構設置來看,主要分為獨立設置和非獨立設置兩種,其中獨立設置的高校有15所,非獨立設置的高校有13所。獨立設置創新創業指導部門的高校多采用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或創新創業指導中心的方式,也有個別高校是通過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協調委員會或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均為獨立部門)的方式來開展學校的創新創業指導工作。非獨立設置創新創業指導部門的高校則多采取由學生處或者招生就業處牽頭協調負責的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2.配置專職工作人員,打造雙創導師團隊
調研發現: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各高校基本上都為創新創業工作配置了專職工作人員,人數根據學校情況不等。例如:北京郵電大學在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增加了1個編制,專職負責創業工作;中國傳媒大學成立了創業指導科,安排4名校級創業工作專職人員負責雙創工作;而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專職人員為34人,高居所有高校榜首。
同時,考慮到創新創業導師對于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少走彎路、提升質量,大部分高校均積極重視打造一支優秀的校內外創新創業導師隊伍為學生提供指導。其中,中國傳媒大學以177名校內導師、清華大學以600名校外導師分別位列校內、校外創業導師人數最多的學校之首,而與之相比,個別學校則存在導師資源不足的現象。
3.投入雙創經費支持,匹配雙創活動場地
經費是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資源,各高校在年度預算中,投入經費支持“雙創”工作。調研發現:每年創業經費投入在300萬元以上的高校有10所,合計9,015萬;每年創業經費投入在300萬元以下的高校有18所,合計1,799萬;普遍看來,理工類高校創業經費普遍高于文科類高校。調研發現:大部分高校能整合資源為創新創業工作匹配合適的活動場地,滿足師生創新創業活動需要。例如:北京大學配置了約7,430平方米,人均面積181平方米的場地服務雙創活動,而北京科技大學活動場地則約1,630平方米,人均面積2.84平方米。部分高校配置有科技創新創業園,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實踐和孵化場所,但部分高校暫時未能配置校外創業場地,存在較大差異。
總體而言,各高校在創新創業工作中總體發展情況良好,但各校之間存在資源投入不均衡、經費投入差別較大、校內外創業導師人數配比失衡、創業場地面積差別大、創新創業機構設置不統一、創新創業工作推動進程不一致等問題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改善。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機制情況分析
工作機制是各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工作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為提高工作績效而設立的工作模式。通過對28所高校的調查分析,筆者將這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歸納為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訓、模擬活動和實戰競賽、校內與校外相結合三種工作模式。
1.課上與課下結合,教育與實訓相輔相成
調研發現:大部分高校在課堂上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使其能夠了解和認識到創新創業各個關鍵點,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創新創業項目,實際應用課上所學知識。例如:首都師范大學創業實驗室下設創業教育與研究中心與學生創業實訓孵化基地,前者主要負責創業課程教學與創業研究工作,后者負責各級各類項目實訓。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由專業教師團隊負責開設“創業基礎”和“創新創業導學”等課程,同時由創業實訓基地負責開展大學生各類創業實訓工作,將課程教育和課外實踐有機銜接。
2.社團活動和雙創競賽相結合,以競賽推動學生實踐
調研發現:大多數高校將創新創業工作融入到學生社團活動中,通過挖掘具有創業意向或對創業活動感興趣的學生,幫助其發展創新創業類型的社團組織,指導他們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以賽帶訓,不僅可以鞏固和檢驗創業教育知識的學習效果,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點燃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例如:北京城市學院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生創立就業創業協會、北城德魯克管理學會、KAB創業俱樂部、企業競爭模擬協會等十余個職業創業類社團,將全校學生力量整合參與到大型創新創業類學生活動當中;北京聯合大學以“啟明星”“創青春”等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為依托,常態化地組織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3.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搭建創新創業多平臺
調研發現:部分高校采用校內外相結合方式盡可能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需要,對內全面利用創新創業資源,對外積極開發各項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多平臺。例如:中國傳媒大學在校內舉辦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組織開展咨詢會、路演活動,幫助創業師生對接社會資源;對外依托創業孵化基地和大學生創業科技園,組織校友創業公司雙選會,為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全程指導和一站式服務,工作效果良好。
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特色分析
通過對28所示范性創業中心高校在創新創業工作中所形成的工作亮點進行分析,筆者歸納出相關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特色如下:
1.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模式
調研發現:不同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工作中采用不同方法鏈接創新創業工作相關部門進行資源的調配和使用,筆者將之歸納為委員會工作制、學院工作制、部門工作制三種模式:一是委員會工作制模式。通過成立專門協調創新創業工作的委員會,統領和協調各個與創新創業工作相關的部門。創新創業工作委員會多由校領導擔任組長,教務處、團委、學生工作部、就業指導中心、各院系學生工作辦公室等相關部門參與,特點是能夠方便快捷地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調。例如:清華大學設立了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協調委員會作為學校的創新創業工作統籌協調和決策機構,該協調委員會包括管理層、平臺層、院系層3個層級、15個校內單位,教務處作為創新創業工作的牽頭單位。二是學院工作模式。通過成立專門負責創新創業工作的學院,全面負責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活動,并且帶動和影響到其他部門,由各個院系和教務處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中心進行創業實踐指導和支持、團委組織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等。又如:北京建筑大學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學院下設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創業創新指導中心、工程實踐創新中心、創新創業教學研究中心和創新創業孵化中心五個職能部門,帶動創新創業發展。三是傳統部門工作模式。通過不嚴格區分創業和就業工作,對創業工作和就業工作進行一體化指導,將創業和創新有機結合。傳統型模式通常由各高校就業創業中心負責雙創工作,進而連接各院系、教務處、團委等部門。
2.結合專業特色構建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建立和推行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1]。調研發現:大多數高校結合學校專業課程體系,開設了多種創新創業類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創新教育為主的課程。創新類課程作為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組織開設了16門示范性創新課程、10門創業類課程;清華大學建設了“跨學科系統集成設計挑戰”等15門挑戰性學習課程,圍繞全球性挑戰問題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二是以創業教育為主的課程。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開設“創業計劃訓練”選修課,各專業也圍繞“專業群”開設市場營銷管理、項目管理等創業技能、企業經營類課程;中央美術學院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必修課,并且開發了“‘央美創客’案例集”“‘央美創客’微電影”等創業教材,結合創業課程進行系統講授。三是將創新創業結合開設的課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研究生開設核心課程“創新與創業管理”,為學生創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國農業大學開設“創新創業執行能力”“新生研討課”等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3.挖掘校內外各類人才,打造創新創業教育高水平導師隊伍
為了建立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大部分高校采取了邀請校內專業教師指導、聘請專家學者和校外企業家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整合校內外師資資源,挖掘創新創業方面的專門人才,打造創新創業工作高水平的導師隊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高校均通過積極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等作為學校創業指導高級教師、兼職教師,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4.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目的,打造創新創業育人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激發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其功能應該是分層分類地培養不同類型學生的創業知識與創業能力[2]。調研發現:大部分高校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打造雙創育人體系,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清華大學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推進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融合”的高層次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北京林業大學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提供基礎保障,全面落實創業指導服務“機構、場地、人員、經費”四到位,全方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總結與建議
通過對北京地區28所示范性創業中心高校的創新創業工作進行調研,可以發現,作為示范性創業中心,這些高校在創新創業工作方面基本形成了有效投入、體系健全、運轉良好、特色鮮明的工作體制機制,但是通過對比也發現不同高校之間在資源投入、校內統籌、校際合作、創業實訓等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優化建議如下:
1.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把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一所大學部門的設置、條件的保障、政策的支持和支撐條件的建設,都要圍繞人才培養,都要為師生服務,都要為教育教學工作起支撐保障作用[3]。針對各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投入方面的不同情況,在今后工作中,高校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進一步加大資源投入,科學合理地匹配各項資源,尤其要將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給予學生更好的資源扶持和教育指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2.圍繞學生素質提升的核心,推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
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性知識和必備的創新創業知識,這就需要高校必須以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提升為核心,構建廣譜式、專業式、融入式“三位一體”課程體系[4]。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應該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開設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協同課程,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所學專業知識為起點,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鼓勵學生將創業工作和本專業本校特色結合起來。推動學校創新創業部門開展特色教育,并結合本校、本專業的特點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發展。
3.充分挖掘資源,推進校內統籌與校外資源深度融合
針對部分高校統籌校內資源不充足、利用校外創新創業資源不充分的情況,各高校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強各高校、各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校內資源優勢特色,充分發掘校際資源和校外資源,在跨領域合作中取長補短、實現共贏,通過交流學習其他高校的先進工作經驗、積極開展創意交流會等方式深化合作,推進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深度融合。
4.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深度融合
針對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聯系不緊密甚至脫節的現象,在新形勢下要實現創新創業工作雙輪驅動,各高校要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深度融合。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普及創業知識和大學生創業政策,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通過扶持相關協會和社團,營造學習實踐氛圍;通過舉辦創新創業競賽,邀請導師指導學生制定創新創業計劃和職業規劃;通過建立創新創業基地,讓學生把創新創業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將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深度融合,促使創新創業工作發展。
想獲取更多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資訊,如成人高考報名時間、報考條件、考試時間、備考知識、錄取查詢、相關新聞等,敬請關注湖南成人高考網(www.disimanni.cn)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湖南成考中心”???????如有更多疑問也可以直接聯系我們招生老師,聯系電話:0731-89903663。